详细内容

书法学范本中的碑与帖

时间:2014年07月25日信息来源:不详 点击: 【字体:

书法学范本中的碑与帖


    我们平时所说的帖,是指字帖,其意指范本。但“帖”还有一个所指,在与碑相对时,它专指墨迹而不指拓本。从大的范围说,拓本也是临幕的范本,也叫帖,而从特指的角度看看,墨迹手书才叫帖,拓本往往以碑称之。为了区别起见,往往称范本的帖为‘,字帖”,而称与碑相对的帖叫墨迹或手帖。
    初学者选择字帖,常常会碰到一个问题:纷纭丰富的字帖中,有的是墨迹,有的是碑刻拓本,一是白底黑字,一是黑底白字,初学何者为宜?两者对学习有没有不同的影响?
    有经验的书法教师肯定会有这样的体会:初学者往往对手书的写帖比较熟悉,而对拓本的碑字则比较陌生,不易入门。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:
    一、黑白观念的颠倒。学生写字是白纸黑字,长期的实践中就已养成了这个观念。墨迹影印的字帖、符合白纸黑字的习惯眼光.看帖自然感到亲切。而拓本是黑底白字,这样在心理上已经造成一种距离,模仿过程当然产生影响。
    二、临摹效果的反向。对着拓本临习,帖上白的线条,变成手中写出的黑的墨线,白与黑正好反向,在与原帖进行比较时已经产生了差别,即使有能力把原帖临摹得分毫不差,可叠印相吻合,但这种反向总会在意识上造成错觉:似乎还不太象。象与不象,有时并不在于用笔结构,常常表现在于掺杂着黑白观念的总效果上。
    三、选碑志作范本要用原拓,而拓本由于年代久远,往往在笔划上和石面.七带有残缺,造成“石花”。这使学生在用毛笔临写时难以描摹,而整体上的斑剥美,更是毛边纸上无法表现的效果。相对而言,墨迹在这方面问题不大,墨迹上即便有损笔也不会造成整体性的效果。故尔,学生在临拓刻时,常常会由于对石花效果感到迷茫、感到无所适从而造成距离感。
    但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些。更重要的是,学习书法着眼与结构与笔法,结构是现’时可见的,而笔法动作却不一定是直观的,它需要学员长期揣摩实践,通过可视的线形去追索它.构成时的动作。学习笔法之比较困难,其因即在于此。董其昌跋《东坡赤壁赋》有云:

        坡公书多惬笔,亦是一病,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,乃全用正锋,是坡公之
    兰亭也。真迹在王履善家。每坡画尽处,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,非石刻所能传耳,
    袋呼,世人且不知笔祛,况墨法乎?

    董其昌看.到东坡书法,认为全用正锋,而且在波画尽处还有“聚墨痕如黍米珠”,这就是墨迹的好处。印刷精良的墨迹,枯润、疾徐、厚薄,都可细细分辨,书家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在线上留下痕迹,但如石刻成拓本,墨色层次的诸多变化,都变成一片空白,各种效果的笔、墨法都被掩盖掉了,这当然对初学者细心寻绎技巧带来不方便。
    综上所述,显而易见:应当是墨迹比拓本更有利于初学。然而,任何事物都是两个方面并存的。拓本作为范本也有自己的特色:
    一、通常而言,拓本的书法由于出自石刻碑志摩崖,因此比较偏于雄强浑厚,字形较大,而墨迹手书,往往是秀雅清劲,多见于小幅。初学者如意欲先把格局撑开、着重训练笔力的功底,则以学碑为宜。
    二、初学阶段总应有所侧重。来源 邯郸书法家协会:www.hdsfxh.com。在尚未有能力对笔法进行分析时,学员较注意间架结构,这是第一个难关。碑志拓本省略了一些笔法墨法的变化,以清晰醒目的优美结构来打动初学者,常常会简单明了地启发学员,这也便于实施“先结构后用笔”这一基本层次的教学步骤。
    除此之外,由于初学需从楷书入手,而优秀的楷书作者以唐代为多,魏碑、隶书则还要久远。这些作家的墨迹流传已如凤毛麟角,而碑刻由于质地关系,较能保存,影印成字帖的也多,初学往往易于觅得。
    总之,学碑学帖各有利弊,初学只要明了各自得失.再切合自己的个性长短进行权衡,认真选择,加上学习方法对头,老师指点得法,无论是学碑还是学帖,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。



    (编辑:佚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