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内容

明代篆刻艺术发展史

时间:2014年07月25日信息来源:不详 点击: 【字体:
明代篆刻艺术发展史

  中国篆刻发展到了明代(公元1368-1644年),已经进入了篆刻艺术创作领域,形成了各种流派。官印和私印在艺术形式上基本上分离。特别是私印的篆刻艺术创作呈现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流派。

  (1) 文彭

  文彭(1498-1573年),字寿承,号三桥,江苏苏洲人,是明代著名文学艺术家文征明长子,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,世称“文国博”。文彭与父亲文征明,弟文嘉都擅长书画篆刻,尤以文彭的篆刻艺术成就比较突出。文彭与同时代的何震同为杰出的印学家,世称“文何”。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,文彭首开明代流派印之先河。被推为一代宗师。周亮工《印人传》卷一《书文国博印章后》云“……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,后人奉为金科玉律, 初遍天下”。文彭死后,篆刻艺术风行全国,延绵四百余年,可推四百年印学第一人。

  治印从写到刻,不假别人之手,由自己一手来完成,应该首推王冕,再就是文彭。周亮工在《即人传》中记载了文彭治印,初用牙章,自篆其文,请别人奏刀。文彭在南京国子监时,于西蟜桥,见有一驴子驮着两筐石,后面一老翁肩挑两筐跟在后面到集市上去,文彭逐购得四筐石头,该石原为雕刻妇女装饰品用的灯光冻石。自此,文彭得石之后,不作牙章印,以灯光石冻石刻印。后来被兵部左待郎汪道昆要去一半,请文彭篆写好印文,遂后请何震刻成。于是,冻石之名始见于世,声名远播。后世大量使用石质印料刻印始于文彭,使篆刻艺术得到了发展。文彭治印基本上承袭汉印和拟元朱文印,但其风格仍受元人篆刻的影响,对汉印的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理解得不是十分透彻,白文虽不改秦汉纵横自如,却能看出文彭内心的构思和个性的表现。他的朱文印是承袭元赵孟頫,因而静逸雅丽,秀润流畅,用刀富有变化,一洗隋唐宋元印文呆板的习气,呈现一种清丽隽永的美感。文彭印边处理也很自然,有古朴苍厚的艺术效果(如图67)。据明代沈野记述:“文彭国博刻石章完。必置与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”。这说明文彭有意识地追求和借鉴汉代古铜印的古朴、残缺、斑驳的自然风格。文彭首创在印章的侧面用双刀刻行书边款(如图68),其点画圆润俊美,如毛笔书写一般,无刻凿之痕,犹如古代行书碑帖,印章具款自文彭始而传于后世。

  文彭刻印有自己的创作思想,而且善于总结技法理论。如:“刻朱文须流利,令如春花舞雪;刻汉文需沉凝,令如寒山积雪;落手处要大胆,令如壮士舞剑;收拾处要小心,令如美女拈针。” 文彭这一经验之谈,行成了明代“吴门派”篆刻艺术流派的治印要旨。“吴门派”又因文彭其号为“三桥”,又称“三桥派”。他的印风为当朝和后世印人效仿并奉为典范。如:李流芳、徐仲和、归昌世、顾苓西、陈万言、璩之僕等人,固而形成中国篆刻史上第一个篆刻艺术流派。

  (2) 何震

  何震(1530-1604),字主臣,一字长卿,号雪渔山人,安徽新安(今属江西婺源)人。曾久居南京,与文彭在师友间,在明代篆刻史上同文彭齐名。周亮工《印人传》载:“往来白下最久,其于文国博,盖在师友间。国博究心六书,主臣从之讨论,尽日夜不。”

  何震是一位职业篆刻家,以治印名世。《印人传》载:“遍历诸边塞,大将军以下皆以得一印为荣,橐金且满。”何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刀法上,他首创切刀法, 富金石味,苍劲朴厚,工稳匀称,由此可以看出何震对篆刻创作极为严谨。他除早岁师文彭外,还从当代大收藏家顾从德,项元汴等处鉴赏了大量的秦汉玺印,金石碑版,曾对汉魏的铸印、凿印、玉印等风格苦心钻研和探索,吸收了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,敢于创新。

  何震 “紫门深处”,“云中白鹤”,“听鹂深处”,“青松白云处”等印。可以看出用刀稳健,线条平直拙朴,冲刀畅快猛利(如图69)。他的印章边款独创单刀、切刀刻款法,一刀一笔,刚爽而有金石味,独辟蹊径,为后世篆刻所效法(如图70)。

  何震在篆刻艺术还致力于理论研究,著有《续学古编》。由于何震在篆刻艺术方面独树一帜,风格别具,成为印学一代宗师,世称为新安印派。亦称黄山派、徽派、皖派。皖宗为印学史上两大派系之一(其一为西泠印派)。新安印派印人较多,追随者如梁袠(音zhi秩)、苏宣、程林、江皓臣、汪镐京、吴午叔、朱简、程朴、汪关、汪泓、金光先、陈文叔等人。后来汪关、朱简、程邃在篆刻艺术上又独张门户,自立风格。来源邯郸书法家协会,邯郸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学习网。

  (3) 苏宣

  苏宣(1553—约1626年后),字尔宣。又字啸民,号泗水,又号朗公,安微新安(今歙县)人。苏宣自幼喜读书及击剑,其篆刻得文彭传授,同时又受何震的影响,是当时仿汉印热潮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篆刻家。苏宣在他的(《印略》自叙)中说:“``````乃取六书之学博之,而寿承先生则从谀之,辄试以金石,便欣然自喜。既而游云间(松江)则有顾氏(从德),檇李(嘉兴)则有项氏(元汴),出秦汉以下八代印章纵观之,而知世不相沿,人自为政。如诗,非不法魏晋也,而非复魏晋;书,非不法钟王也,而复非钟王。始于摹拟,终于变化。变者逾变,化者逾化。而所谓摹拟者逾工巧焉。”苏宣刻印章冲、切刀法相溶,表现了气势雄强,沉着凝炼的风格,为当时仿汉印的代表人物,作品流遍海内(如图71)。特别是上海、苏州、嘉兴一带受他影响的较多,被后世列为“泗水派”。在当时与文彭、何震鼎足称雄之誉,是明代万历年间印坛公认的三大主流派之一。万历丁巳四十五年(1617)著《苏氏印略》四册,这是苏宣的专谱。马新甫、施凤来、姚士慎、曹远生为之作序,受他影响篆刻家有程远、何通、姚叔仪等人。

  (4) 朱简

  朱简(生卒不详),字修能,号畸臣,后更名闻,安徽休宁人。朱简生活于明代万历年间,居黄山,好远游,工诗, 受业于陈继儒,与当时的书画家李流芳、赵继儒等人交厚,时有唱和。朱简潜心于文学, 尤精古篆,对古玺印考证、篆法研究、章法探讨、真赝辨别、谬误勘正等诸方面有所成就。于万历二十八、二十九两年(1610、1611)完成《印品》一书,天启五年(1625)出版。朱简创作印谱《菌阁藏印》二册,名为“藏印”,实为朱简自己篆刻作品。董询《多野斋印论》云:“余向藏朱修能《印品》、《菌阁藏印》两种,其印有超出古人者,真有明第一作手。”又著有《印经》、《印品》《印书》、《印图》、《印论》、《印章要论》、《修能印谱》等。他的印学研究对当时的印学发展和篆刻的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,对清代印学研究影响较深。来源邯郸书法家协会,邯郸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学习网。

  朱简治印受当时何震的影响,由于他修养广泛,治印不拘于时尚,印文笔意浓重,动感强,有草篆意趣,独具个性,开辟了一条迥然不同的创作途径。用刀以切为主,首创短刀碎切刀法,一笔由多刀切成,印风苍莽峻峭,纯拙见胜,刀意、笔意兼备,有较强的韵味及内涵和鲜明的个性(如图72)。朱简在《印经》上说:“余初授印,即不喜习俗师尚。”说明他在篆刻创作上独具见解。他的印章风格对清代以丁敬为首的浙派受到了启发,而且影响甚深。

  (5) 汪关

明代篆刻艺术发展史




  汪关(生卒不详),原名东阳,字杲叔,又字尹子,因得汉“汪关”铜印而改名,安徽歙县人。寓居江苏娄东(今江苏太仓),汪关生活于明代万历崇祯年间,治印师何震,却独有心得。他取法汉印中的铸印及经典作品。汉印基本功极深,篆法端庄和谐,渊静俊秀,刀法圆润,婉转,光洁流利,工稳平整,自然爽利,白文印稍作并笔处理,风格渊静工致,细朱文印工整醇美,古雅飘逸。一扫文彭、何震前人尚残留一股板滞之气,又开创了新的篆刻艺术风格(如图73)。周亮工《印人传》载:“以猛利参者何雪渔(震),至苏泗水(宣)而猛利尽矣;以和平参者汪尹子(关),至顾元方、邱令和而和平尽矣。”周氏以文彭、何震为猛利,汪关为和平两派,后世印人推崇汪关得文彭“正传”,并称“文汪”。可见汪关的印风给后世影响极深。他的所创这一风格称之为“娄东派”。作品有《宝印斋印式》二卷行世。汪关所创“娄东派”传人有清初沈世和、林皋、吴先声、巴慰祖等。

来源 邯郸书法家协会:www.hdsfxh.com,转载请保留此信息来源,谢谢合作!



    (编辑:佚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