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内容

曹真残碑—走向魏碑还是走向唐求

时间:2014年07月25日信息来源:不详 点击: 【字体:
曹真残碑》—走向魏碑还是走向唐求

    笔画是富于波挑的,但却不是地道的汉隶趣味;结构是扁平的,但左右揖让之间,似乎也总觉得少了一股淳朴之气。
    置身于汉魏书体大衍变之际,又是地道的庙堂书,《曹真残碑》的书风给我们留下了有趣的暗示。比如,隶书是扁,楷书是方,置身于由隶向楷的过渡中,《曹真残碑》的结构就向我们展示出这种犹犹豫豫的心态:在大致作为隶书风貌的基调中,出现了一些意在方正的、甚至走向圆形的造型。又比如,隶书是强调雁尾之势,而在横、竖、点等笔画上却是主张回锋藏护,不欲锋芒崭露,而《曹真残碑》却是拼命强调笔画的方折棱角。 (来源 邯郸书法家协会:www.hdsfxh.com)几乎要下开北碑一路之风气—但是请注意:北碑的作者大都是山野小民,难攀庙堂之高,而《曹真残碑》却是堂而皇之地涯立在庄严肃穆的祠堂,香火缭绕,受到后世曹氏子孙的跪拜供奉。并且,碑主在当时还是赫赫有名的、有着一连串惊人头衔的“魏镇西将军上军大将军”曹真,与山野穷儒相比,何舍霄壤?
  有谁读过《三国演义》么?大将军曹真有名将之风,抗蜀征吴,屡伐屡胜,最后竟至都督中外诸军事、假节m f并顾命受遗诏辅政、赐剑履上殿,人朝不趋,这是何等人物?而其颂德之碑竟有如此的生硬书风,既乏一代名将叱咤风云的气度,又无庙堂重臣运筹帷握的胸襟,既差古朴又欠灵巧,碑书之与碑主不符,莫此为甚而已。行家以为,三国时书法无论篆隶,均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变体。如《天发神谶碑》之于规范篆书,已是令人顿觉生涩;而《曹真残碑》还有《王基残碑》等等的改造规范隶书使其滑向楷法,更是令人生出茫然。说它是下开六朝楷法,似也略见生硬;说它是下启唐人隶法,时间又觉太过遥远;再若想到它本身应用于很正规的庙堂家祠,则过渡形态尚不正规之说又显得难以自圆。因此,我颇怀疑于当时写、刻此碑的高手(能为大将军大司马刻碑者,定是当时一流高手),在此中渗人了某些个人的趣尚如追求整齐、棱角分明、结构方正以求美观甚至还有变形如变方为圆。在作者而言是追求美观,非如一般所说的是属过渡形态的不成熟字体而已。
    与《曹真残碑》并名的《王基残碑》,据说在乾隆初年出土于洛阳之时,全碑仅刻其半,上半部分尚未刻凿,因此书丹之迹跃然。后因未加保护,书丹渐渐泯灭.我们现在是没眼福看到书丹的线条结构究竟如何了,若不然,是颇可以从书丹形态到刻刊形态的过渡中,看出一丝蛛丝马迹来,为上述看法找出有利的依据的。
  对于《曹真残碑》或《王基残碑》,历来论家均有两个方面的评论倾向,指它为“唐人所本”者,重在点出其隶法的承传后世;指它的“上托来源、下开魏齐风范”者,则重在点出其下启楷法的现象,两者均有言之凿凿的依据,但不知读者何取?
 
《曹真残碑》—走向魏碑还是走向唐求
 
董美人墓志
 
 

关连: 书法


    (编辑:无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