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内容

张建华

时间:2013年07月15日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 【字体:

      张建华,字子春,别号吮石斋(轩)主人。1960年8月出生,回族,河北省大名县人,本科学历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邯郸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,篆刻委员会副主任,赵都印社副社长。现任邯郸市第一医院纪检室主任、书法篆刻作品入选河北省首届书法篆刻评展、全国首届印社社员作品联展、第六届全国篆刻展、荣获第六届全国书坛新人展“二等奖”及全国各项展览二十余项。书法篆刻作品入选《当代印社制》、《全国首届印社社员作品联展作品集》、《第六届全国篆刻展作品集》、《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展作品集》等大型典集。
    兼善木刻、石刻,木刻及石刻作品散见于邯郸丛台公园、黄粱梦吕仙祠、邺城博物馆、赵苑风景区等旅游景点。

 
青石不灭唯文字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--石刻木刻艺术家张建华先生写意
 
 
      甲骨文,大家是知道的,那是我们所能通过文字知道的最悠远的年代,而那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,便是最古老的刻字艺术了。随着岁月的磨砺和积累,这类艺术后来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——摩崖石刻,并在汉魏时期达到鼎盛。所以,刻字这个行当,是古来有之的,从最原始先民在岩壁随意雕琢,到甲骨文,再到那些在青铜、玉器、砖块上留下划痕,直到现在极为讲究的精雕细琢,在漫漫历史长河中,刻字或多或少都留下了每个朝代中最为精彩瞬间。
      与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刻字历史相比,年界知天命的张建华先生其刻字艺术生涯无疑是白驹过隙,然而,正是无数这样的点点滴滴的时间碎点,汇聚成了泱泱几千年刻字历史,作为邯郸为数不多的刻字专家,张先生的那些艺术浪花却又是与众不同的。
      可能是因为篆刻, 也可能是因为常年与石头为伴,或者是岁月痕迹使然,张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,用平和稳重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了。至少在人们的眼里,张先生绝不是时下那些艺术家们张扬十足或者是故意做派的扮相,其实那些或曰复古,或曰传统的装扮代表不了什么,真正为人所认可的,能被人记住的,还是他的艺术造诣,他心怀的东西是否能具有为人所称道的审美情趣。
      对于人生来讲,五十岁的年纪,是人生最为清醒的时刻,也是人生较为顶峰的、但同时也是最为艰辛的阶段。说清醒,是因为他们早已经明白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。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,这叫识进退、知大体,是智慧的表现。能做到这点的人其实是幸运的,因为很多人活了一辈子,始终浑浑噩噩,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。而说艰辛是因为这个阶段无论是家庭,还是事业,还是自己挚爱的东西,都是正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。张先生也是如此。对于家庭,孩子们都已经长大,正处于就业和发展的关键时候。对于父母,如今已年迈,也需要他的照顾;对于事业,有着行政职务的张先生也必须要尽可能做到最好。这些张建华先生都需要一一兼顾。只是,在他的心里,始终有着勒石、刻木的情结。虽然三十载斧凿刀砍,岁月已经把张先生从最初的血气方刚、不服输,带入到现在的才气内蕴、沉稳敦厚,但张先生的刻字造诣,也如同他人一样,在世事的磨砺中,逐渐趋于平淡,趋于返璞。而平淡,质朴,便正是诸多艺术家们所苦苦追求的境界了,而那不正是思想在艺术空间里感悟,并得以升华之后的最好诠释吗?
     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,对艺术而言,讲究师出有门,讲究传承,就这点来讲,张建华先生无疑是幸运的。从二十多岁跨入书法篆刻门槛之初,张先生就有幸认识了如今已是冀南地区书坛泰斗级的人物——李守诚老先生。师出正宗,解惑授业,进步飞速,那是张建华先生迅速成长的一段时期,只是,接触书法不久,张先生开始渐渐觉得单纯的书法还不足以反映他的性情,反倒是那些铭刻在石头上的文字,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感,那是一种顽石无声,却又心有灵犀的畅快感觉,也是一种无法释怀的至刚至柔的强烈冲击。毕竟,几千年下来,留存最多的,现在还能为世人所见到的,还是那些刻在石碑上的、山崖上的,或者是青铜、龙骨上的文字,也是能让自己留下生命痕迹最长久的最好的办法!这样做的意义,也或许比在纸张上的书写意义更长远?年轻的张建华当时也许并没想这么多,可是他的心里就是喜欢,喜欢那种山石被雕琢的感觉,喜欢石屑、木屑纷纷扬扬的洒落,喜欢文字被自己契在石头、木头上的感觉!
      然而那个时候,西安碑林,山东曲阜等等之类的碑刻经典,距离他实在太遥远了,他最能直观触及到的,便是烈士陵园里主塔上的那几个金光灿灿的大字了。于是怀揣着梦想与希望,张建华天天骑着车子,跑到烈士陵园里去看、去摩挲那些镌刻在巨石上的文字,然而,一个门外汉,既没摸过凿子,更没镌刻过文字,即便心里天天揣摩,即便食不甘味,又怎么能入其法门?直到有一天,当他听说这里所有的碑刻,差不多都是出自一位辛姓老先生之手时,张建华这才感到了一丝光明,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。于是便到处托人寻找辛老先生。数十天后,功夫不负有心人,年轻的张建华最终找到了这位已是八十多岁的来自河南的辛老先生。而且更幸运的是,辛老先生当时也为无人继承他的手艺而苦恼着!在当时人们的眼里,刻字的活计,其实就是石匠,是些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粗人罢了。所以根本就没什么人愿意接触这个行当,更别说愿意学习这个手艺了!眼看着自己积攒了一辈子的刻字技艺即将失传,辛老先生内心无疑是极为失落的,恰在此时,年轻的张建华却找上门来。结果我们可以想象,辛老先生自然是欣慰不已,二话不说,便是把自己毕生的所学,全手把手教给了张建华,交给了这个主动送上门来的得意弟子。
      从最基本的怎么选择石料、木料,到怎么磨刀、下刀,再到对不同硬度的石头用不同的琢刻方法,以及怎么理解入刀的深浅等等,辛老先生全直言不讳教给了张建华。不仅如此,当老先生认定自己收的这个弟子人品可靠后,还把自己凭生用过的所有工具,也一并传给了张建华,让他完完全全承袭了自己的衣钵。
      人就是这样,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,总会遇到引领自己走向不同道路的人。而区别在于,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!
      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受时代限制,辛老先生当时交给张建华的刻字方法,只适用于木刻,或者是当时仅有的几种石材,比如青石、汉白玉等那些光滑、平整的石面。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对于石刻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改变着。各种不同材质的自然山石,像花岗岩、砾石,沙成岩等,那些直接从山上开采下来,不经过任何人工修饰的石材,逐渐走入到刻石领域,而这些石材,普遍的特点便是表面粗糙不平,质地坚硬。
      这样的石头怎么刻?
      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。然而,用老先生留下的工具,根本就琢磨不动这么坚硬的石头。好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,不就是石头硬吗?做更硬的雕刻工具不就成了?于是张建华多次向相关人员请教,并请搞机械加工的朋友,为自己特制了几把不同材质的合金刀具,从高碳钢,到白条刚,到合金钢,一一拿来试着琢磨。滴水穿石,要的是岁月的长久,同样,琢磨石头,也需要时间的积淀。崩坏了刃口,裂开了刀锋,打卷了把柄,不怕,再做新的,再换材质。如此反复,终究让张建华找到了几种耐用、耐磨、耐摔打的刻字工具。
      刻字是门艺术,更是个体力活,不管是石刻还是木刻,在张建华这里全是纯手工制作的。而且随着现代书法的崛起,人们不再需要过去那种平淡无奇的标准字体了,取而代之的,则是众多个性飞扬的近现代书体,这就要求张建华对书法理解和把握上,更上层楼。做木刻还好,至少那些还不算特别重的木料能拿到工作室去完成,可那些石材呢?就必须张建华到现场去一锤一刀,慢慢琢磨了。琢磨,张建华不怕,可是毕竟自己公务缠身,不能有任何偏废。这也好解决,充分利用业余休息时间,毕竟一手铁锤,一手刻刀,看着斗大的字体慢慢在自己眼前成型,有了生命,有了灵性,那才是自己的至爱啊!
      艺术创作需要大量时间,更需要安静氛围。张建华白天忙于公务,唯一能让自己心无旁骛的时间便是早晚了。只要有字刻,每天踏着鱼肚白,张建华就会早早来到现场,寂静的晨风里,便会传来阵阵有节奏的叮当声。而每到夜晚,暮色的青石旁边会亮起一盏灯影,而在灯光里,便是张建华忙碌的剪影,夜晚的寂静,反倒给了他创作的灵感。而沉浸在创作中的人,是没有时间概念的。因此凌晨两、三点对他来讲,都是寻常事。如此,便能听到有人说,为了刻几个字,这么辛苦?然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?张建华的乐趣便是那些闪着幽幽光泽的青石,便是那些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木料,便是那些活生生悦动在眼前的书法作品!
       说到为什么要做这个行当时,张建华说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变化,从过去的碑文刻字,到现在的个性刻字,其实都是一种回归,回归到传统文化,只是表现形式略有区别罢了。从事书法、篆刻、雕刻艺术的人,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心灵守护者,他们更有责任去把这些艺术长久传承下去。而书法石刻、木刻则可以比那些摆在博物馆里的书法作品更好、更长久的展示给世人。所以为了自己心底的理想,即使吃再多的石头面,木屑,张建华也愿意坚持下去。也正是因为张建华的坚持,有位老先生给他提了一副对联“石边岁月,刀下文章”。八个字,却非常贴切地道出了张建华先生对于艺术的追求,而这,也正是张建华先生理想的生活状态!
      邯郸是成语典故之乡,也是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的地域,目光所及,只要是有景点的地方,便会有张建华的作品。从著名的丛台公园到赵苑公园再到黄粱梦吕仙祠,我们时常便能看到张建华在不同时期,创作的不同风格的佳作。尤其是近几年,张建华先生更愿意为大、中、专院校制作牌匾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校园是文化最佳的聚合场所,在那里,只要孩子们抬头看看,便能寻找到传统文化的踪迹,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,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方法,一如现在的季节,一如张建华先生的做事,做人,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!
      张建华,字子春,别号吮石斋(轩)主人。1960年8月出生,回族,河北省大名县人,本科学历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纪检室主任、副教授。
书法篆刻作品入选河北省首届书法篆刻评展、全国首届印社社员作品联展、第六届全国篆刻展、荣获第六届全国书坛新人展“二等奖”及全国各项展览二十余项。书法篆刻作品入选《当代印社志》、《全国首届印社社员作品联展作品集》、《第六届全国篆刻展作品集》、《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展作品集》等大型典集。兼善木刻、石刻,木刻及石刻作品散见于邯郸丛台公园、黄粱梦吕仙祠、赵苑风景区等旅游景区,邯郸各高校及磁县、临漳、广平、成安、大名等县区历史文化遗址。
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庄秋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壬辰年孟春,於邯郸书斋!

 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张建华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 
张建华

张建华

张建华





    (编辑:韩建军)
上一篇:郭文志      下一篇:杜春林